抑制资产泡沫、加强房地产调控

 一、政策脉络

2016.2.26日周小川:个人住房加杠杆逻辑是对的

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于226日正式召开,会议结束后,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发布会上表示:个人住房加杠杆逻辑是对的。住房贷款应该有大力发展的阶段。个人住房贷款在银行总贷款的比重还是偏低的,有的国家占到40%-50%,中国只有百分之十几,所以银行觉得还是比较安全的产品,所以有很大的发展机会。房地产市场时冷时热,所以要进行逆周期调节。首付比例原来是30%,现在降低是有空间的。今后可能会考虑给银行更多自主权,让他们来制定首付比、利率,监管部门同时对银行进行监管。

2016.5.9日 “权威人士”就当前房地产市场给出观点

59日人民日报头版文章《开局首季问大势——权威人士谈当前中国经济》中“权威人士”多次提及房地产相关问题。原文首提 地产泡沫”,是这么说的:房地产泡沫、过剩产能、不良贷款、地方债务、股市、汇市、债市、非法集资等风险点增多。

另外几段话直称高杠杆的危害:树不能长到天上,高杠杆必然带来高风险,控制不好就会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负增长,甚至让老百姓储蓄泡汤,那就要命了。”“杠杆是原罪,是金融高风险的源头,在高杠杆背景下,汇市、股市、债市、楼市、银行信贷风险等都会上升,处理不好,小事会变成大事。

此外,还提及警惕房地产过热带来的深刻教训。原文这段话如下:恢复房地产市场正常运行,去掉一些不合时宜的行政手段是必要的,但假如搞大力刺激,必然制造泡沫,这个教训必须汲取。

2016.7.26日中央提出“抑制资产泡沫”

中共中央政治局726日召开会议,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会议指出,要全面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要采取正确方略和有效办法推进五大重点任务,去产能和去杠杆的关键是深化国有企业和金融部门的基础性改革,去库存和补短板的指向要同有序引导城镇化进程和农民工市民化有机结合起来,降成本的重点是增加劳动力市场灵活性、抑制资产泡沫和降低宏观税负。

2016.10.28日中央再次注重“抑制资产泡沫”

中共中央政治局1028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继续坚持适度扩大总需求,确保实现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要求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有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注重抑制资产泡沫,防范经济金融风险。

2016.12.16日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

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明确提出,2017年要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对于正处敏感期的房地产市场而言,调控长效机制的建立健全将有利于形成稳定的市场和政策预期,从而实现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于炒的理性回归。

2016.12.21日定调2017年楼市调控,抑制泡沫+住房禁炒令成主基调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召开指出,规范住房租赁市场和抑制房地产泡沫,是实现住有所居的重大民生工程。要准确把握住房的居住属性,以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为主要出发点,以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为主要方向,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分类调控,地方为主,金融、财税、土地、市场监管等多策并举,形成长远的制度安排,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2016.12.29日热点城市控房价,三四线城市和县城去库存

中共住房城乡建设部党组在关于巡视整改情况的通报中提到,不断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房地产市场关乎国计民生。中共住房城乡建设部党组高度重视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积极开展调研,狠抓热点城市控房价,三四线城市和县城去库存,以及规范整顿市场秩序等工作。

2017.1.20日上海将继续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

上海市第十四届人大第五次会议闭幕后,上海市人民政府举行记者招待会,新当选的上海市市长应勇表示,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关注房价问题,不希望看到上海的房价太高,这会影响年轻人的发展,影响城市的活力和创新能力,也不利于城市长远发展。下一步,将继续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牢固确立“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始终坚持“以居住为主、以市民消费为主、以普通商品住房为主”的原则。尊重规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等手段,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二、政策解读

1、多个城市背离去库存的主题,出现大涨乃至疯涨现象

2008年的“4万亿,引发了中国房地产市场在金融危机中的一次大狂欢,但当年无论是房价的绝对值、杠杆的使用,以及投机因素,都无法和2016年相提并论;2013年,中国房地产数据最好的一年,房价涨至市场上难觅空头,交易量创历史最好,但也无法和2016年相比。2016年上半年房地产的最大问题,不是什么历史大顶,而是在一个去库存的大周期下,市场经历了一次惊人的加杠杆和与居住需求无关的大涨。尴尬地是,在市场偏离去库存主题的同时,热点城市重新祭出的降温政策,无论是限购,还是限贷,都成了解读未来走势的反向指标。凡是限购限贷的地方,都引发了更进一步的上涨和恐慌性的购买。

纵观20161-8月份的房地产市场的走势和背后的逻辑,2016年房地产市场之所以背离了去库存的主题而变脸为热点城市的大涨乃至疯涨,主要基于三重推力:

一是去库存下房地产政策的全面宽松,去库存政策逆转了房地产下滑的预期,使得过去两年下滑周期下抑制的需求开始释放,导致一线城市率先回暖,这个时候,居住需求仍然是市场的主力;

二是资产荒下蔓延的避险和投资需求,一线城市的上涨,使得中国大城市的房地产成为2016年全球最好的投资品。从2016年全球和中国经济的大周期看,在全球经济复苏仍然乏力的情况下,外围市场不断扩容的负利率政策引发的资产荒也是资金大量进入房地产的主要原因,不仅仅是中国的资金,全球的资金都在寻找安全资产。这样,资金大量流入一、二线城市的房地产,7月份人民币贷款单月增加4636亿元,其中房地产贷款居然高达4773亿元,信贷大量的进入了房地产;

三是高杠杆拿地引发的超级恐慌。2016年是中国房地产市场有史以来地王频出的一年。在投资需求急剧扩张的情况下,热点城市一方面土地供应依然趋紧,另一方面,开发商高杠杆拿地。2016年土地市场之所以地王频出,根本原因是土地供应少,上海前七个月土地供应只完成计划的30%,北京出现连续3个月没有供应一块住宅用地。在供应减少的同时,开发商为了争夺有限的优质土地资源疯狂加杠杆拿地,土地市场的泡沫严重程度骇人。当前房地产最大的泡沫不是房价泡沫,而是土地市场泡沫。

这样,房价上涨的逻辑就基本清楚了:去库存的房地产政策是第一推手,为稳增长释放出来的货币成了最大的助力,高杠杆拿地导致地王频出,最后,没有及时跟进的土地供应再次强化了房价上涨的预期。这些因素叠加的结果,是市场爆发出超乎预期的疯狂,以至于每一次,每一个城市的限购似乎成了某种暗示,引发了购房者更大的上涨预期。投资客在地王和资产荒的双重恐慌中高点抢房,房子在这种氛围下已经失去了真正的居住功能,而是成了了资本玩家的传递游戏,这种与居住需求无关的玩法一旦到头,释放出来的下跌动能绝对不可小视,如果市场泡沫过大,下跌引发的风险势必危及实体经济。

特别是,2016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和过去比,无论是基本面,还是市场的绝对值,都已经站在了一个历史的高点。在户均拥有住房超过1.5套,人均拥有住房面积超过35平的情况下,房地产未来需求的空间并不会太大,而房价与收入的关系已经完全倒挂。按照美国的标准,一个家庭如果每月在居住方面的负担超过其收入的30%,就意味着这个家庭有严重的居住问题,而现在中国很多家庭在住房方面的负担都远远超过这个比例。房价的上涨除了吹大泡沫,对于中国的城镇化并无任何好处,投资性的需求一旦见顶,房价的回落就会成为必然。因此,在政策层面,应该高度重视房地产泡沫的风险,应该将泡沫破灭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风险纳入政策的研判和考量范畴。

2、多个城市出台限购限贷政策,楼市调控的效果在显现

2016930日起出现楼市调控潮,短短8天,北京、天津、成都等20个中国城市密集发布楼市调控新政。108日晚上海也在之前“沪九条”基础上,新推出六条措施坚决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态势。楼市调控的效果在10月起显现,在限购限贷政策的影响下,不仅限购城市的交易量出现明显下滑,比如,10月份北京、上海的成交量环比上月同期分别下调了42%16%。没限购的城市,也出现了交易量明显下滑的态势。在交易量下滑的同时,价格也出现了明显的松动,特别是很多城市的二手房,议价空间明显在加大。这些迹象都意味着,史上最严的调控开始在逆转前期楼市疯狂的预期。

值得注意的是,调控的目的不是在于打压房地产,恰恰是为了保护房地产。看看2016年前三个季度的中国经济数据,一季度增速6.7%,二季度6.7%,三季度6.7%,有如此不错的数据,立下汗马功劳的是房地产。2016年中国经济数据的稳定,仍然靠基建和房地产这两位双骄。从房地产的数据看,前三个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5.8%9月份再次反弹,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高达17%;商品房销售面积超过10亿平,同比增长26.9%,增速比1-8月份提高1.4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增长27.1%。商品房销售额80208亿元,增长41.3%,增速提高2.6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43.2%

国家统计局发言人在谈及房地产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时强调,2016年以来房地产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还是比较明显的,根据初步测算,前三季度房地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8%左右。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再次强调,这一轮房地产调控是局部的,主要针对投资性和投机性需求,所以对经济影响不能夸大,调控的目的最终要保持经济稳定增长。针对调控,盛来运主要讲了三点:首先,国庆前后对一些热点城市采取调控措施,是及时有效的,目的是为了使房地产市场降温,使它恢复到理性,引导预期。盛来运认为调控有效果,房地产市场高烧开始在退,房价走势开始趋稳;其次,他特别强调,对调控对经济的影响不能夸大,因为本轮调控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和少数二线等热点城市,是局部调控;第三,调控的目的主要针对投资性和投机性需求,对刚需、改善性需求仍然还是支持的。调控是为了防止房地产大起大落对经济带来不利影响。

这三点,基本讲清楚了这次调控的意图,当然,不能因为政府重视房地产,就认为市场可以为所欲为,这次调控虽然没有明讲,应该来说,是不希望热点城市的房价再涨了,这一点是明确的。也就是说,为投资投机降温,为市场的疯狂降温,避免未来大的波动波及中国经济。

3.中央提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

1216日公布的《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大篇幅地提到了房地产,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在继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建立符合中国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后,首次对我国未来楼市的发展方向和相关政策作出了重大表态。与房地产相关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去库存方面,要坚持分类调控,因城因地施策,重点解决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库存过多问题。要把去库存和促进人口城镇化结合起来,提高三四线城市和特大城市间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提高三四线城市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吸引力。去杠杆方面,要在控制总杠杆率的前提下,把降低企业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要支持企业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加大股权融资力度,加强企业自身债务杠杆约束等,降低企业杠杆率。要规范政府举债行为。

第二,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综合运用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既抑制房地产泡沫,又防止出现大起大落。要在宏观上管住货币,微观信贷政策要支持合理自住购房,严格限制信贷流向投资投机性购房。要落实人地挂钩政策,根据人口流动情况分配建设用地指标。要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房价上涨压力大的城市要合理增加土地供应,提高住宅用地比例,盘活城市闲置和低效用地。特大城市要加快疏解部分城市功能,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发展。要加快住房租赁市场立法,加快机构化、规模化租赁企业发展。加强住房市场监管和整顿,规范开发、销售、中介等行为。

同时,要继续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农民工市民化。要深入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继续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带一路”建设三大战略。

4、抑制房地产泡沫,回归居住基本功能

2016年,中央高层多次提及房地产泡沫,显然房地产泡沫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当前重要的风险点,前期重启限购限贷,以及下半年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的交易和虚假宣传行为,都是为房地产的投资投机降温,确保房地产的稳定,不至于出现过热后的大起大落。中国治理房地产泡沫的办法是通过货币的结构调整,而不是量的紧缩。比如控制房地产信贷的规模,比如打击各种首付贷产品,比如对于开发商的信贷要求进行调控,货币政策的总量目前不会,也不应该有大的变化。

个人认为,中国房价有没有泡沫,其实现在很难说清楚,也没有一个很权威的指标对此进行评判。如果按照普通人的收入,北京的房价腰斩仍然泡沫很大,普通人仍然一辈子买不起,但北京房地产的预期如果不改变,这个被视为极大泡沫的价格恐怕仍然有上升空间。这一轮房价猛涨之后,有一些缺乏概念支撑的城市,房价肯定会调整,但不意味着价格越高的城市泡沫越大。在需求的预期不改变的情况下,供给的不足或者减少一定会引发价格的继续上涨,这是目前情况下仍然是大概率。因此,中国房地产泡沫不单单指房价的泡沫,数量的泡沫也不容小视。

数量的泡沫带来的危害可能远甚于价格。在本轮房价上涨之前,中国房地产最危险的绝对不是一线城市、热点城市和人口未来流入趋势不改变的大城市,而是那些人口流出的城市,这些城市房子的数量已经超出了各种需求,供应的过剩是绝对的,而且根本无法消化掉。从更深一层来分析,中国房地产最大的问题,不是泡沫问题,而是结构的扭曲和制度的残缺,是基本功能的背离。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举行第十四次会议提出:规范住房租赁市场和抑制房地产泡沫,是实现住有所居的重大民生工程。需要提及的是,在去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到房地产,主题是去库存,而现在将房地产视为重大民生工程

这次会议的重大意义不全在抑制房地产泡沫,而在于让房地产告别经济政策,回归民生和社会政策的基本属性,这无疑是中国房地产政策的巨大变化。

长期以来,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在稳增长和地方政府创收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以至于形成了对房地产的过度的依赖。每一次经济下行,房地产都首当其冲,成为对冲经济下行风险的首要工具。同时,土地出让金也逐渐成为地方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很多地方,土地出让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超过了50%。对土地财政和房地产的过度依赖,一方面导致房地产行业的种种乱象,同时,随着房价的上涨,房子也逐渐脱离了居住的基本功能,成为资产配置的主要工具。

在这种思维下,中国房地产承担了过多的脱离房子基本功能的任务。使得中国的房地产政策越来越偏离主题。为什么要盖房子,盖房子为什么,为什么要买房子,这些几乎不是问题的问题,因为房地产政策过于经济化和功利化而成了中国社会和中国经济的大问题。当房子偏离了居住的主题,房地产就会走上歪路。过去多年,各界人士不断呼吁不要把当地产政策定位为经济政策,而更应定位成社会政策和民生政策,这无疑是对的。

但是,由于过去多年来偏离这个主题太远,房地产政策纠偏的任务很重。比如房地产去库存,三四线的库存仍然庞大,却再次助长了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的疯涨,导致了极为惊人的一次房价泡沫。同时,由于地方政府在房地产中的利益关系,通过各种手段制造住房短缺,比如在土地出让等方面,人为制造供应短缺和恐慌,导致房价进一步上涨。

早在201659日,人民日报在发表权威人士谈话时,就明确提出让楼市回归自己的功能定位,不能简单作为稳增长的手段。权威人士提出让楼市回归本质,是对过去房地产政策的重大纠偏。权威人士醍醐灌顶的提出,房子是给人住的,这个定位不能偏离,并且提出要通过人的城镇化去库存,而不应通过加杠杆去库存,可谓一语中的。

要让房子成为人居住的心灵家园,要让房子回到那些需要住房的人手里。这需要中国房地产制度的重构。而房地产政策从经济政策回归到民生政策,是制度重构的提前和基础。只有房子不再成为稳增长的工具和地方政府创收的手段,房地产市场才有可能真正健康,房子才有可能回归居住。当然,要抑制房地产泡沫,让房子真正成为住的而不是炒的的关键,在于中国房地产制度的重构和长效机制的建立。

早在2013年一次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就提出了中国房地产长效机制和制度建设的框架体系。他提出要处理好住房建设上的四大关系,包括: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市场化的关系、住房发展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关系、需要和可能的关系、住房保障和防止福利陷阱的关系,特别是提出了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明确了市场和政府的边界。

而这次中央财经小组会议要求围绕住房的居住属性,以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为主要出发点,以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为主要方向,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分类调控,地方为主,金融、财税、土地、市场监管等多策并举,形成长远的制度安排,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中国房地产制度建设和长效机制的框架基本建立,未来将以居住功能为出发点,以市场和政府各位的定位为基准,在土地制度、住房信贷制度、税收制度、住房保障制度以及交易制等方面构建起合理的、能够满足老百姓基本居住需求的制度体系,房地产将告别增长工具,而成为真正的民生产业。未来长效机制的出发点是民生,是居住功能。而且对市场和政府在住房问题上的定位和边界给予明确界定: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

房地产首要的是民生政策,人应该有房子住,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可惜在过去10多年,房子成了创收和稳增长的工具,房价泡沫伤害了社会公平,也影响了老百姓的士气。回归到民生,这是一次重大的制度纠偏。

52017年房地产“稳”是主基调

个人认为,理解明年房地产政策的关键是应该站在“稳中有进”这个经济工作总基调的基础上。会议公报里一再强调,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明年贯彻好这个总基调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稳是主基调,稳是大局,在稳的前提下要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奋发有为。这句话对房地产市场是完全适用的。所以在“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部分,强调要“综合运用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既抑制房地产泡沫,又防止出现大起大落。”个人认为,这里所谓“防止大起大落”,在2017年主要指要防止“大落”,防止市场在非理性上涨之后的过度回调。所以,2017年房地产市场的政策目标只有一个字,就是“稳”,暴涨和暴跌都是政策不愿意看到的。

其次,“抑制房地产泡沫”、“房子不是炒的”这些话,基本确立了2017年房地产政策的基本方向,就是,坚决的抑制投资投机需求。应该说,2016年房地产市场,投资投机因素对市场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导致市场出现恐慌性的上涨。抑制投资投机的政策主要提到两大政策:第一是信贷政策,提出要在宏观上管住货币,微观信贷政策要支持合理自住购房,严格限制信贷流向投资投机性购房;第二是土地政策,提出要落实人地挂钩政策,根据人口流动情况分配建设用地指标。要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房价上涨压力大的城市要合理增加土地供应,提高住宅用地比例,盘活城市闲置和低效用地。特大城市要加快疏解部分城市功能,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发展。

这两个政策,就抑制投资投机而言,信贷政策可能更加立竿见影。比如,可以全国性的提高二套房的首付比例,可以全国性的禁止给第三套房贷款。但土地政策执行起来不容易。特别是2016年,土地市场的恐慌某种程度上就是由地方政府人为“囤地”制造短缺造成的。2016年可以肯定,北京、上海百分百完成不了供地计划,如果没有一套惩治机制,大城市土地供应如何保障,扭转预期,真的可能成为白条。

就此而言,“房子不是炒的”这句话其实在政策层面容易贯彻,但“房子是用来住的”这句话要真正落实,真正需要包括土地、户籍、金融、税收、投资等一系列的长效机制的设计。

第三,在这样的政策框架下,房价究竟会怎么走。不管2016年是否出台诸如“9.30”之类的政策,2017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转折点都会到来。

2016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和过去比,有四个大的历史性的不同:一是供求关系逆转,除了极个别的城市,比如北京,90%以上的城市供需基本平衡,房地产作为最好投资品的历史接近尾声;二是经济和货币周期逆转,过去18年中国房地产的周期和中国经济搞增长的周期重叠发挥效应,中国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货币化加速的过程中,货币化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房地产泡沫的累计,这在很多国家都是如此,但是,这个周期在终结;三是人口周期的逆转,中国已经基本告别了过去的人口红利,不久的将来,中国人口绝对下降的转折点会到来,80后和90后两个最大的婴儿潮引发的住房井喷需求正在终结,未来中国的住房需求远低于开发商炒作的数量;四是国际资本流入的逆转,随着中国经济高增长周期的终结,国际资本减缓流入中国,甚至流出中国,导致的结果就是人民币单边升值的结束已经开始流出,中国的资产价格将面临重估。

6、总结

2017年房地市场情况预测可以归纳为以下四条:第一,2017年中国房地产的基本政策目标是稳定,房地产不能大起大落,不能出问题,这是底线。这决定了政策要在抑泡沫和防止价格大幅度下滑之间寻找平衡,考验政策智慧;

第二,大涨和大跌都不是政策的基本选项,2017年政策的基本目标是在抑制投机,打压杠杆的同时,稳定价格,可以微涨和微跌,但绝不能大涨和大跌。这意味着,2017年房地产投资的收益和2016年将不能同日而语。一些炒作过头的城市,房价的回调是大概率。

第三,长效机制是中国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到了必须建立长效机制,没有任何退路的时候。然而,由于过去多年在制度建设方面欠账太多,长效机制的建设很长时间。目前为止,连框架性的顶层设计的体系都没有。所以不要将房价短期的稳定寄托在长效机制上。比如,在去库存部分,会议公报提到要把去库存和促进人口城镇化结合起来,提高三四线城市和特大城市间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提高三四线城市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吸引力。这其实意味着,人往大城市走的趋势短期内不会改变,房价在经历周期性的调整之后,大城市、特大城市仍然会成为购房的首选。中国房价最危险的地方绝非房价最高的一线城市和热点城市,而恰恰是库存过高的三四线城市。

第四,将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房地产相关的金融风险是需要引起重视的风险点之一。在2016年房地产相关贷款增速过快的情况下,房地产领域的金融风险隐患随之上升。一方面,房企举债扩张愈演愈烈,房企资金链断裂风险加重。另一方面,从银行的角度看,在过去一年资产荒的情况下,住房按揭贷款成为较为优质的一块资源,个人按揭贷款不仅贷款人工成本低,风险也相对较低。特别是在多次房地产调控后,随着房贷首付比例提高,银行的安全性也随之提高。多家银行在2016年甚至将房贷作为业务重点推进。面对这些市场现象,上海银监局宣称仍将严格执行个人住房差异化信贷政策,严禁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抑制炒房需求;同时还将继续开展政策执行情况的检查,对违规机构将按规定予以处罚;还要求在沪各金融机构定期开展各类情景下的压力测试,提升押品管理水平,严防房地产市场价格、交易量逆转对房地产信贷及相关资产质量的影响。

另外,央行继春节长假前上调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后,节后首个交易日再次“出手”上调常备借贷利率(SLF)和逆回购利率。货币政策收紧信号或导致房贷利率上调,在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双重压力下,银行可能会通过价格手段防控风险。此外,在加息周期和调控政策背景下,房地产(包括一线城市)将可能迎来长周期拐点。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2017年中国房地产将迎来新的转折点,政府及央行的宏观调控、信贷政策及货币政策等手段或将扭转整个房地产格局,2017年已经来临,中国楼市将会向哪里走?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于2017-2-22发布